20世纪30年代到60年代,老淮安城著名的张公祠门旁有一间小店。在这间小店里,烟酒针线化妆品、柴米油盐酱醋茶等家常日用品一应俱全,但最为出名的竟然是剪纸和手工艺品,尤其是绣花鞋的剪纸花样。运河两岸、四乡八镇的人们口口相传,想做绣花鞋,就要到张公祠旁的小店找张大妈剪花样。
常见的剪纸作品包括窗花、装饰图案等,而绣花鞋花样剪纸是一个特殊的门类,很多人,特别是年轻人往往没有见过。
张公祠是为纪念南宋末年民族英雄张孝忠而建的祠堂,大门一侧有一间小店。老板娘张大妈名叫张胡氏,出生于1908年正月,年轻时嫁进张家,丈夫长她八岁。其丈夫从上海商务印书馆辞职后回到老家,接替大伯父开店,当了小老板。其公公是晚清秀才,一直在祠堂的私塾教书。因此,贤良聪慧的张胡氏不用为生计发愁,一心学起了剪纸技艺,经过反复研究、琢磨、苦练,终于练就了一门好手艺。
那个年代,从年轻姑娘到老奶奶都流行穿绣花鞋,张大妈就给人家剪花样。她剪花样时一般是这样操作的:事先用沾着湿气的毛巾捂住四层到六层的薄棉纸;剪鞋头花样时就按大小剪下一块月牙形,剪鞋帮花样时就剪下一块长方形;然后用刀尖在纸上敲几处小孔,防止多层纸张散开;之后,便开始剪了。需要什么题材,她的脑子里马上就有了初步的构图,然后一边剪一边处理细节。几拐几转,一叠完美的剪纸花样就完成了,这些花样往往可以用于绣两三双鞋。张大妈还热心地教人家刺绣的针法和配色,于是,卖花样、卖绣花线成了小店一门红火的生意。
老淮安城是周恩来总理的故乡。周恩来的八婶母杨氏从驸马巷家中去南门口集市购物时,路过张公祠总会到小店里歇歇脚,与老板娘张胡氏聊聊天,看她剪花样,时常夸赞她:“你手真巧哦,真是巧手哦!”
张大妈的剪纸作品数量惊人、花式繁多,主要是绣花鞋的花样:娃娃过头一个生日的花样,由长寿字、圆寿字、蝙蝠、寿桃等图案构成;儿童过端午节的花样,有老虎含菖蒲和艾、老虎吃五毒虫、老虎头等图案;儿童过中秋节的花样,有兔儿望月、兔子吃萝卜青菜等图案;老奶奶过闰月的花样,有打狗看荷花、一狗一鹅驮奶奶过河的图案以及由提灯笼的老人、狗、鹅、荷花、莲藕等共同构成的图案;女子结婚时有双喜鞋花样;成年人夏天的拖鞋花样题材广泛,包括双龙戏珠、凤凰牡丹、喜鹊登梅、麒麟送子、吉祥如意、金鱼戏荷花等吉庆图案;此外,还有以学习进步、工作胜利、团结友爱、保卫祖国、为人民服务等字样作为主体的图案。如今,张公祠内还留存着张大妈的部分作品。除了剪绣花鞋的花样,她还剪枕套、衣物的花样,甚至包括供雕刻用、供装饰用的花样。20世纪60年代初,淮安淮剧团特地请张大妈帮他们剪了龙袍凤冠的花样。
张大妈不仅是老淮安的剪纸名家,也是手工艺品的制作能手。除了擅长绣花,她还擅长做小娃娃的软底老虎鞋、老太太去世时戴的荷花帽、女孩出嫁和回娘家时家里赠送的盛放针线物品的“夹帖”等手工艺品。她的子女从小耳濡目染,大多传承了这些技艺。20世纪50年代后期,张公祠旁的小店被关闭了,张大爷、张大妈到鼓楼西侧的老市场摆起了小摊,仍然剪花样,制作此类工艺品。
张大妈经常说,先祖张孝忠是民族英雄,我们是名门之后,要做有才干的人。她的一生都在推崇和践行张家的八字家风:忠(爱国)毅(坚毅)孝(敬老)睦(友善),礼(礼教)智(才智)诚(诚信)勤(勤俭)。
笔者在研究大运河和名城淮安的历史文化时,不由想起了这位剪纸手工艺名家张胡氏,她恰似一颗璀璨的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