涟水县高沟镇扁担村因扁担河而得名,是一个古老的村庄。扁担村原来叫洪佛村,因为这里有一座洪佛寺。洪佛寺所在地——高沟镇扁担村,原来属于沭阳县管辖范围,1924年被划给了涟水县。扁担村地理位置独特,地处涟水、沭阳、灌南三县交界处,素有“鸡鸣闻三县”之称。江苏省著名的“三沟一河”四大名酒佳酿,就是用环绕该村的六塘河水酿制而成。
“此地唱洼戏,四周刚如意。”这句流传至今的俗语,意为该村地势低洼,一到发大水,四面八方的洪水便在此聚集。该村一年四季与水相伴,更有六塘河口船埠码头通商,水陆交通便利,人口密集,是一块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风水宝地。
为寻找洪佛寺的遗迹,笔者曾在该村原党总支书记谢翠平的帮助下,邀请王士龙、王济承、刘学干等十余名祖祖辈辈生活在此的老人召开座谈会,请他们讲述了洪佛寺的来龙去脉和民间传说。其中,袁尚仁今年86岁,曾担任村会计几十年;王锡官年过八旬,退休前一直担任小学校长。
据考证,洪佛寺始建于唐高宗显庆元年(656年),历经唐宋元明清直至民国,距今已有1300余年。由于香火旺盛,洪佛寺逐渐成为远近闻名的大寺,最多时有僧侣数千人。
洪佛寺占地面积达3000余亩,素有“骑马关门,筛(敲)锣吃饭”之说。寺庙的前门位于现在的高沟镇苗圩村朱圩组,后门位于杨口社区居委会的葛祠堂,主殿位于该村三组一户村民家的宅基地上。
洪佛寺历经多个朝代的变迁和天灾人祸的侵袭,香火依然延续。直到1947年,洪佛寺被改成洪佛学校,这才寿终正寝。
相传朱元璋在南京建立大明王朝后,来沭阳体察民情。见洪佛寺规模宏大,他于是将马拴在村民陈竹山祖上的老宅门前,然后领着侍卫到寺里暗访。见到殿宇连绵、古木参天、僧侣众多、香火鼎盛的情景,他惊呼:“真乃佛家圣地!”后来,他以施主的身份捐赠了香火钱并在寺里留宿数日。
寺内住持乃一代高僧,见朱元璋器宇轩昂,便以高规格的佛家礼节接待了他。朱元璋与住持相谈甚欢,甚至到了难舍难分的地步。离开时,随从在整理行李时发现朱元璋最喜爱的玉带竟然不见了。朱元璋于是调来御林军把寺院围得水泄不通,但是搜遍寺庙每一个角落也没找到玉带。朱元璋龙颜大怒,一把火把寺院烧了个精光,还令部下将寺内所有僧侣全部用铁耙杀死,埋于寺院西墙根下。历史上,洪佛寺的僧侣确实曾遭大难,至于是不是朱元璋所为,沭阳、安东,乃至淮安的地方志上均没有记载。不过,民间一直流传着朱洪武在洪佛寺用铁耙杀死僧侣的故事。传说,朱元璋火烧洪佛寺后便一病不起,不久就一命呜呼了。
原来,朱元璋的玉带并非凡物,乃东海龙王三太子所化。眼见朱元璋阳寿将近,三太子顺着六塘河转道武障河回东海龙宫而去,玉带自然不见了踪影,只是连累洪佛寺众多僧侣因此死于非命。明成祖朱棣即位后,查明了真相,重建了洪佛寺,不过规模大不如前。
该传说带有浓厚的封建迷信色彩,但朱元璋曾经到访过洪佛寺,屠戮过寺庙里的僧侣或许确有其事。1957年,当地在洪佛寺原址上搞复垦种植,曾挖出数十个头骨。还有村民家中至今保存着刻有朱元璋年号的拴马桩和马槽等物品。况且,封建王朝统治者所犯的罪行往往不会被记录在正史中,只会存在于代代相传的民间野史中。
据记载,宋仁宗皇祐三年(1051年),任沭阳县主簿的沈括与洪佛寺的惠仁法师志趣相投,一有空就到洪佛寺与惠仁法师探讨学问。后来,沈括虽到多地为官,但一直与洪佛寺的惠仁法师保持交往。沈括晚年隐居润州写《梦溪笔谈》,遇到疑问时还会不远千里向惠仁法师讨教。而且,在沈括的著述中,有一些关于洪佛寺的记载。
据传说,《西游记》第四十八回“魔弄寒风飘大雪 僧思拜佛履层冰”,就是吴承恩在洪佛寺草就而成的。此传说是真是假已无从考证。但吴承恩祖籍涟水刘园(现属于灌南),离洪佛寺不远,如果细细品读该章节,确实有洪佛寺周边村落的影子。
又传乾隆皇帝下江南时,听说洪佛寺规模宏大、僧侣众多、香火旺盛,于是轻车简从到洪佛寺住了一晚,并题有墨迹。可惜,该墨迹如今已经散佚,留下了一个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