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搜索:网页游戏 火箭球赛 热门音乐 黄海军演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专题报道 >> 内容

文艺乡贤 袁鹰

时间:2023/8/15 10:22:23

袁鹰先生的大名,在中国文学界可谓如雷贯耳,他是我国著名的散文家、儿童文学家、诗人,学富五车,著作等身。我读中学时,曾学过他入选中学语文课本的散文《井冈翠竹》。他的散文《黄河的主人》《和太阳赛跑》《白杨》《汉字的魅力》曾入选中小学课本,影响一代又一代青少年读者。那时,我竟不知道作者是同乡前辈。后来,我做了中学老师,给学生讲袁老的文章,才知道袁老是江苏淮安人,钦佩之余,更为家乡有如此大家而自豪。■特约撰稿 金志庚 文/图

其实,袁鹰是笔名,原名是田钟洛。他1924年出生于淮安区淮城镇百姓巷。

袁老早在20世纪40年代就开始文学创作,曾一度担任中学教员,后长期从事新闻出版工作,1952年调入《人民日报》文艺部,后任文艺部主任。他的作品题材广泛、感情真挚、思想深邃,作品中描述的一人一事、一景一物,都反映了社会的风土人情,跳动着时代的脉搏。他的散文深含着诗的因子,具有诗的联想、诗的意境、诗的语言,充溢着诗情画意,读来如尝甘饴,余味无穷。

我对袁老可谓仰慕已久,但是一直未得晤面。直到2000年,我随当时的淮安区主要负责同志赴京,并到袁老家中拜访。电话联系后,他正在参加故宫博物院的一个活动,听说家乡人要登门拜访,立即赶回来。待我们到他家时,他早已在门前迎候。

袁老当时住在人民日报社宿舍区的一幢普通的小楼里,面积不大,书房只有十多平方米,内有一张桌子、两把椅子、一张很旧的沙发,还有一个同样普通的书橱。书房里到处放着书,桌上还有显然正在书写的文稿。那时,袁老已74岁高龄,但仍笔耕不辍,令人钦佩。

袁老告诉我们,他通过不同渠道了解到家乡日新月异的变化,甚感高兴和欣慰。见到家乡人,必言家中事,老人家娓娓谈起老家的往事。他说,他兄弟姊妹较多,十岁时离家外出求学,现在兄弟姊妹都在不同城市工作生活,但交往频繁,走动较多。接着,他从书橱中拿出一张家庭聚会的合影照,那是他们兄弟五人五对夫妇的合影。尽管都是七八十岁的老人,但身体很硬朗,且五个家庭十分幸福,这与他们良好的家风、家教戚戚相关,可谓“家和万事兴”,家庭美满、子孝孙贤、其乐融融。

他又拿出一张照片,是几十年前他与两个弟弟在北京天坛的合影。他说,前几年,两个兄弟来北京看他,于是兄弟三人又来到天坛,在同一地点,摆出同一种姿势,又拍了一张合影。当然时光流逝,岁月沧桑,人都老了,但在不同年代,在同一地点,留下生活最美好的记忆,实在难得。

接着,老人又说起他的家事。他说,他本姓田,祖父是饱学诗书的文人,勺湖草堂还挂着他祖父当年的诗作。他曾一度叫田钟洛,中国人起名讲究平仄,田中洛符合这一特点。后来他发表文章,用袁鹰为笔名。因他母亲姓袁,叫袁鹰也是对母亲的敬重和怀念。

担任《人民日报》文艺部主任期间,袁鹰主持党报的文艺宣传工作。在他的主持之下,《人民日报》的文艺评论、副刊、美术作品等版面,全力为党的事业鼓与呼。

袁鹰担任过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书记处书记、主席团委员,中华文化基金会理事,中华诗词学会理事,《人民文学》《儿童文学》《报告文学》等杂志编委,《散文世界》主编,《二十一世纪文学之星丛书》评审委员会主任等。他曾主编《华夏二十世纪散文精编》(八卷)和《新文学大系(1949-1976年)散文卷》等选集。

1987年,袁鹰从《人民日报》文艺部主编职位上离休后,继续编刊物、编书,也参与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的评奖工作。

袁老虽已年逾古稀,但精神矍铄、神采奕奕、思维敏捷,一头银发记录着他走过的峥嵘岁月。桌上的稿纸告诉我们,他一直笔耕不辍。当听说家乡当时举办《西游记》文化旅游年活动时,袁老很高兴。他说,《西游记》的作者吴承恩是淮安人,值得纪念,并欣然表示要为活动写篇文章。他写的信情真意切,那一手钢笔字完全可以当作硬笔书法的教材。

袁老是儿童文学作家,家里书籍颇多,他说准备将这些书赠送给家乡的一个学校。我们回来后向区教育局负责同志说了此事。后来,他把家里的一部分书赠送给红军小学,红军小学专门设置“袁鹰书屋”,既是藏书室,也是学生的图书馆。袁老还捐赠20万元,于是淮安区成立袁鹰文化基金会,将其所赠金钱作为奖励优秀文学作品和学生优秀作文的基金。活动两年一评,影响甚好。

作为淮安乡贤,袁老可谓乡情绵绵,溢于言表,而且捐书捐钱,关心后生学子,令人可敬可佩。他现在已近百岁,身体尚好。

由衷祝福老人家健康长寿!

作者:一夫 
  • 关于我们 | 服务条款 | 法律声明 | 版权所有
  • 淮安经济网(www.intha.cn) © 2024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 淮安经济网信息热线:1930160103@qq.com
  • 苏ICP备:0502481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