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搜索:网页游戏 火箭球赛 热门音乐 黄海军演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专题报道 >> 内容

“园丁”故事

时间:2024/9/9 14:46:13

每一位教师都是一束光,照亮学生前行的路。又是一年教师节,每逢佳节忆恩师。我也是一名教师,思念之情更甚。今年教师节前夕,我给大家分享三位老师的故事。

●有教无类的王岚山老师

王岚山老师是我读高二、高三时的班主任,也是历史老师。因为他在涟西中学教授的学生考取了北京大学,后来便被涟水中学挖过去了。

王老师大学时读的是中文专业,从教后却擅长教授历史。他性格开朗,说话诙谐幽默,在教学、育人时,经常以自嘲的方式引导和鼓励学生。得知有的学生因个头矮小导致内心自卑,他就会说:“个子矮没什么关系,你们看王老师我,个子就不高,不是照样把历史教得全市出名。世界上小个子伟人可多了,拿破仑也不高,照样是惊天动地的大英雄。”

现在想来,这些饱含“王氏幽默”的话语,在育人方面真的很有效果,至少有两点:一是帮助学生们增强了自信心,让他们意识到,不管自己个子多高,基础多薄弱,只要有梦想、有勇气、有信心,就一定能创造美好的未来;二是让学生们学会了积极乐观地面对人生,凡事朝好处看,凡事朝善处看,不要悲观、不必纠结、勇往直前、勇于挑战。

正是在王老师的鼓励和带领下,我们班同样有学生考取了北京大学。我们班是王老师调来涟水中学后带的第一个班,也就是说,他把“送学生上北大”这一神话成功复制了。

去年适逢王老师八十寿诞,几乎每一届都有学生回来向他祝寿。王老师最得意的,不是他培养出很多教授、高官、企业家,而是那些没有考上大学的学生,也都一直跟他保持着密切的联系。

我现在经常说,即便是中途退学的学生,即便是犯了错误被处理离校的学生,也都是我的学生。我这种做老师的理念与态度,是不是从有教无类的王岚山老师那里传承来的呢?

●诗意栖居的杨乃乔老师

杨乃乔老师是我读本科时的美学老师。我们大学同学毕业20周年返校时,杨老师专门从复旦大学赶来与大家相聚。我们一直挂念杨老师,杨老师也一定记得我们在他的课堂上踊跃举手、抢着发言的场景。

为我们授课时,杨老师刚从四川师范大学硕士毕业。彼时美学大讨论的热潮尚未散去,杨老师就在课上逐个分析美学大讨论中四大流派的主要观点和代表人物。对于每一位代表人物,他都能绘声绘色地描述。杨老师说,主观派代表高尔泰,是一位身材壮实、一拳能打倒一头熊的壮汉,夏天喜欢穿花裤头。杨老师说得活灵活现,也许他听过高尔泰的课,也许他跟高尔泰有过交流。杨老师举例说明主观派的美,就是突然发现,岩缝里长出一根细弱的小草,草茎上绽放着一朵鲜艳的花。杨老师讲到这里,泪水似乎瞬间就流了出来。他描述的那种看着小草从岩缝中长出来的精神震撼与极致体验,也深深感染了我们,我们从此知道,这种突如其来的感动,就是诗意,就是美。

对以蔡仪为代表的客观派,对以朱光潜为代表的主客观统一派,杨老师也一一详细介绍,但他讲得最多的,还是以李泽厚为代表的社会实践派。那时,李泽厚的作品《美的历程》已成为畅销书,中文系学生几乎人手一册,但杨老师为我们重点讲述的,却是李泽厚此前出版的作品《批判哲学的批判》。从李泽厚讲到黑格尔,讲到康德,杨老师觉得,只能用汉语给我们讲课不过瘾,他想用德语给我们讲讲康德。杨老师总是满怀憧憬地表示,他一定要去考李泽厚的博士。我们刚毕业,他就到北京师范大学读博士了,随后到北京大学开展博士后研究,再后来到香港中文大学任教,现在是复旦大学中文系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教研室教授、博士生导师。杨老师的美学课,教给我们的不仅是对美的理解,更是对人生与生命价值的积极探寻。

杨老师不仅是美学家,还是钢琴家,更是“行为艺术家”。给我们上课时,他总是越讲越兴奋,几乎每句话都带有动作。他说“失落”比“下落”更具有美感时,就把黑板擦高高举起,然后手一松。杨老师善于营造气氛,他对美学的热爱是看得见的,他在课堂上总是充满激情。深秋时节,他一边讲课一边脱衣服,先脱掉大衣,再脱掉西装,接着脱掉毛衣,最后只剩下棉毛衫,可还是满头大汗。也许杨老师真的很怕热,不少学生发现,11月份,他还穿着凉鞋。

在杨老师的感染下,学生们总是情不自禁地跟上他的思维和节奏,积极举手发言、参与互动。在杨老师的启发下,学生们领悟到了大自然的永恒和山川河流的壮美,觉察到了人在大自然中的渺小卑微,开始思考如何让有限的生命获得无限的意义与价值。正是在杨老师的启蒙下,学生们找到了创造自己诗意人生的路径与方法以及诗意栖居的精神家园。

●启智润心的张淑美老师​

我读大一、大二时的班主任张淑美老师是一位女汉子,性格奔放。那时,她刚本科毕业两三年,很多女同学下课就往张老师的单身宿舍里钻,把她当成大姐姐。

虽然年轻,但张老师当班主任却很有经验,不仅女同学被她吸引,男同学也被她“拿捏”。大一第一学期,张老师发现,我们宿舍的王同学冬天还在睡凉席,她就悄悄让其他同学了解情况,看看是不是王同学的老家山东有冬天睡凉席的风俗。了解到王同学是因为没有毯子才睡凉席之后,她并没有简单地送一条毯子给王同学,而是想方设法弄到几条毯子,给我们宿舍每人发了一条。

我以前只晓得张老师为了顾及王同学的自尊心而给每人都发了毯子,直到毕业30年返校聚会时,才知道她安排同学悄悄了解王同学的生活习惯和家乡风俗这个细节。

张老师对学生的爱,不是苍白的道德说教和简单的扶助,而是从深入调研、尊重人格、考虑周全这些细节中展现出的专业精神与悲悯情怀。

那时候读师范大学,学生每天要做早操,上晚自习。新生入学后要接受统一的广播体操训练,然后参加全校比赛。我们班就是从参加全校广播体操大赛开始,连续获得优异成绩。在张老师的带领下,我们班获得了市级先进班集体等各种荣誉称号。

大一第一学期,张老师并没有在我们班开课,我们都以为她是搞体育的。她带领大家开展篮球、排球等各种体育比赛,鼓励大家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因此我们班的同学大多喜欢运动。比如,我们班有着“小周润发”之称的魏同学,课后经常叫上几名同学爬上云龙山练习拳击;有着“小李连杰”之称的高同学,经常向室友传授自己从小练习的少林童子功;而我则酷爱踢足球,踢坏了两副眼镜也在所不惜,大冬天还起早到满是积雪的田径场上跑步,不跑出一身汗决不罢休。

有一年,学校组织合唱比赛,张老师提前一个月组织大家排练,记得当时选择的歌曲是《在希望的田野上》。没见过世面的我们惊奇地发现,原来合唱是分声部的,歌声不是用嗓子吼出来的,唱歌时要用眼睛跟观众“说话”,要让观众通过我们脸上的表情和声音中的情绪,感受到炊烟的飘荡、小河的流淌……

学校组织诗文朗诵比赛时,张老师为我们班选择了舒婷的抒情现代诗《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如今,每当晚上散步时,只要耳边传来音乐声,我就会情不自禁地低声吟诵:“我是你河边上破旧的老水车,数百年来纺着疲惫的歌……”

张老师让我们每人准备一本《新华字典》,要求我们每周背熟100页。她每周组织一次考试,亲自出题并刻蜡纸、印试卷。到现在,我还记得自己在考试时把“切”字的左偏旁写错了。

就这样,张老师带领我们不断闯进新世界。而她做的这些,很多已经超出了班主任的职责范围。张老师是一盏灯,照亮了我们的前程。

张老师这位年轻的班主任,对学生的用心那么深,把工作做得那么细,令我十分敬佩。她这种启智润心、求是创新的教育家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作者:朱延华 
  • 关于我们 | 服务条款 | 法律声明 | 版权所有
  • 淮安经济网(www.intha.cn) © 2024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 淮安经济网信息热线:1930160103@qq.com
  • 苏ICP备:0502481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