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4月26日,新四军三师八旅二十四团一营二连84名勇士由副营长巩殿坤率领进驻淮安县大胡庄,担任防御任务。涟水的敌军出动日军200多人、伪军400多人,实施对二连的进攻。当二连发现敌情后,已被四面包围,突围无可能,只好利用庄内一人多深的旱沟,构筑简易工事作掩护抵抗敌人。简易工事被敌人炮火摧毁后,有的利用围墙、门缝、窗口射击敌人;有的利用草堆、篱笆,虽然不挡子弹,但可以作掩护射击敌人;有的战士子弹打光了,用刺刀杀敌人,枪托打断了,抱着敌人往火堆里滚。巩殿坤身负重伤被战士背着放在群众家床底下,被敌人发现后,他用枪打死一名日本军官,日军随即放火烧屋,他被活活烧死。连长晋志云腹部重伤,用手捂着肠子冲向敌群,拉响最后一颗手榴弹与敌同归于尽。战斗进行了七个多小时,消灭日伪军200多人,终因寡不敌众,全连84人除两名战士在群众掩护下生还外,其余82人壮烈牺牲,谱写了一曲气震山河、惊天地、泣鬼神的壮丽诗篇。
两年后的1943年3月17日,新四军三师七旅十九团二营四连为粉碎敌人的扫荡,保卫淮海区党政机关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安全转移,进驻淮阴县张集区刘老庄。该连警惕性很高,除驻地设哨兵外,又在百米处设了潜伏哨,战士不解绑腿和衣而睡在用麦草铺的地铺上。18日拂晓,发觉敌人来犯,立即进入交通壕(根据地都挖有一人深的交通壕,便于隐蔽作战),当敌人进入四连有效杀伤距离时,遭四连一阵密集的排枪射击,阵地前敌人死伤一片。这时,敌人如梦初醒,知道遇上了新四军主力,不断炮击阵地。从拂晓到黄昏,敌人连续进攻五次都未成功。四连连长白思才和50余名战士牺牲后,指导员李云鹏也负伤。他和20多名战士子弹都打光了,上了刺刀和敌人进行最后拼杀。不能行动的重伤员也握一颗手榴弹,与敌人同归于尽。四连的勇士们不知道眼前交战的敌人是日军十七师团和伪军近千人,终因敌我力量差距过大,一场惨烈的白刃格斗结束了。四连82位勇士全部壮烈牺牲。
大胡庄和刘老庄的两场战斗,敌军虽众,我军虽少,敌人武器装备精良,我军武器较差,但敌人并未占到便宜,伤亡数字比我军高得多。战争胜败重要因素在于人,在于人的精神。物质是靠人去掌握的,人的因素是第一位的。
二连和四连没有一个被俘,更没有一个投敌,这是世界战争史上的奇迹。大胡庄和刘老庄八十二烈士的壮举,集中体现了我军优良的红色基因,很值得我们学习。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十个方面向他们学习:
一是学习烈士们信念坚定,革命理想高于天的共产主义精神。二是学习烈士们舍生忘死、敢打硬拼、赤胆忠心的爱国主义精神。三是学习烈士们生命不息、战斗不止、英勇杀敌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四是学习烈士们气吞山河、视死如归、以革命气势压倒敌人的民族主义精神。五是学习烈士们一切行动听指挥的高度集中统一的组织纪律性精神。六是学习烈士们蔑视强敌、孤军作战、以少击多的虎胆精神。七是学习烈士们人民至上、赤诚为民、保护群众大爱人民的奉献精神。八是学习烈士们团结协作、互相支持、患难与共的同舟共济精神。九是学习这两个连队干部临危不惧、沉着应战、身先士卒、冲锋在前的模范带头精神。十是学习烈士们一天滴水未进、粒米未食,忍饥挨饿、不怕艰难困苦的拼命精神。
(董士奎,1924年11月出生,淮安籍抗战老战士,现住苏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