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搜索:网页游戏 火箭球赛 热门音乐 黄海军演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淮安记忆 >> 内容

淮安龘龘

时间:2024/2/6 10:37:57

再过几天就是中华民族传统的龙年。龙是中国先人创造出来的四种奇异的神灵动物之一,是华夏民族最为崇拜的神物。龙也常常被用来比喻美好的事与物,龙的形象深入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与每一个龙的传人结下了不解之缘。龙文化作为中国人独特的文化积淀,已扎根淮安,渗进了淮安人的日常生活。

饮食习俗

过去淮安人说,瓜菜半年粮,而番瓜无疑是唱主角的。乾隆《山阳县志》“物产”之“蔬蓏之属”说,“番瓜,即南瓜也,可备饥荒”。番瓜头就是番瓜藤顶端的嫩茎蔓,常常带有卷曲的“龙须”,因而淮安人把番瓜头叫作“龙须菜”。龙须菜含有维生素等多种丰富的营养,具有清热利血、健脾开胃之功效。夏天,淮安人经常掐下嫩茎嫩须、嫩叶嫩头,或焯水凉拌,或急火素炒,或做汤、下面条,不失为一道乡土美食。

农历二月初二,是龙抬头节。过节一定要吃些特别的东西,所以淮安人这天吃的食品有些和龙有关,吃的米饭是“龙子”,吃的馄饨是“龙眼”,吃的饺子是“龙耳”,吃的饼谓之“龙鳞饼”,吃的猪头也称作“龙头”。这天还有吃“龙须面”的风俗。其实,所谓的龙须面就是那种又细又长、形似龙须的面条,如今已发展为细挂面的一种,为普通居民的日常食品,常年食用。

乌龙鳜鱼是淮扬菜中的经典名菜。据《中国淮扬菜志》记载,乌龙鳜鱼因造型生动活泼,宛若游龙戏珠而得名。此菜在清蒸鳜鱼的基础上,再辅以熟鳝脊背肉做龙鳞,并进行艺术加工烹制而成。东方龙脑是平桥豆腐的一个别致优雅的说法,炒龙须为淮安平桥镇的淮扬名菜之一,系用鲤鱼的胡须炒制而成,可惜现在已基本失传了。非常红火的小龙虾作为外来物种,却后来居上,被淮安人做成十三香龙虾、蒜泥龙虾等名菜,名扬全国。

器物用具

水龙是古代的一种消防器材。因其喷水量大,且可以不间断地喷水,与天上会喷水的龙有点相似,于是被叫作“水龙”;喷水的头子被叫作“水龙头”,后简称“龙头”。现在的淮安府署展陈有古代的水龙局,可见古代水龙的风采。自行车的车把,因为像龙的头,也称为龙头;可旋转、可开或关的自来水放水活门叫“水龙头”;后来龙头亦喻指杰出的人物、行业里排名靠前的企业。

龙口是指龙的嘴巴,也用来比喻关键时刻或危险的境地。河防水利上把堤坝等从两端施工的工程在中间接合的过程,称“合龙”或“合龙门”;把大坝未合龙时的流水口,称作龙口。乾隆《山阳县志》在记述元代治河方略时认为:塞河要分辨清楚缺口、豁口、龙口再施工,而龙口往往是水流交汇之所,要“推彼知其势之低昂,相准折而取匀停也”。

龙骨是龙的骨骼,有支撑和承重的作用。乾隆《山阳县志》记述潘季驯治河方略时说,建造滚水石坝要“下龙木骨”,建造石闸要“地钉龙骨”,才能永保长久坚固,不致倾圮。龙骨水车亦称翻车,是过去农村里常见的、用来提水灌溉的工具。龙骨还是一味中药,淮安人罗振玉、刘鹗在王懿荣收藏的“龙骨”基础上,开始了甲骨文研究,最终取得丰硕成果。

龙尾是指事物的末端或最后一部分。水利上常常伐大树连梢,置之堤旁,用来防洪,称之为龙尾埽。乾隆《山阳县志》在记述元代治水方略时说,治埽有岸埽、水埽、龙尾、拦头、马头等埽;塞河时,又会用到龙尾大埽、管心索、水簾桅等方法;防风浪时,往往预扎龙尾小埽,遇风作时,悬系堤面,随风起浪,足以护卫。古人的智慧由此可见一斑。

龙爪花是乾隆《山阳县志》记载的淮安物产之一,曰:“龙爪,殷红如雕。”龙爪花即石蒜,为多年生草本,地下有球形鳞茎,外包暗褐色膜质鳞被,秋季先叶开花。王士祯《香祖笔记》中记载:“龙爪花,色殷红,秋日开林薄间,甚艳。”

歌舞竞技

舞龙是淮安民间百姓节庆活动时表演的一种舞蹈。乾隆《山阳县志》记载:正月十五,为上元元宵节,淮安有舞龙的习俗。后来淮安平桥古镇的笑人会、下关的镇海金神庙会中经常伴有舞龙活动。而春节前后,淮安的舞龙队伍还会在漕署前广场上打擂台。淮安的舞龙表演,粗犷奔放,动作灵活,且造型多变。

龙舟竞渡是淮安端午节的重头戏。乾隆《山阳县志》中记载,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天中节,淮安有龙舟竞渡的风俗。午饭甫过,红色、黄色、青色等各式龙舟集结指定水域,仕女们的游舫也丛集在竞渡的龙舟后面。竞渡开始之时,钲鼓齐鸣,龙舟竞发,你追我赶,奋发向前;岸边喧哗拥挤,欢腾热闹……这样的场面在淮安要持续十多天才能作罢。2006年淮安外国语学校举办龙舟文化节;2021年开始,淮安举办全国性龙舟比赛,展示独具淮安特色的水上体育嘉年华。

淮安麻将花式繁杂,与竞技麻将(国标麻将)番种大同小异。淮安麻将由于组合搭配的形式不同,有一条龙、双龙之说,一条龙中又有清龙、混龙和花龙之分。此外,淮安的扑克游戏中,还有接龙游戏的玩法。

节日祭祀

“二月二,龙抬头”,是淮安传统的龙抬头节,是传说中龙的吉日,人们把这天作为节日来过。淮安有句俗语,“二月二,龙抬头,家家户户带活猴”,意即请女婿、接闺女回家吃饭。淮安旧俗里有“正月里不剃头”之说,到了二月二正好是“龙抬头”,图个口彩,剃头就叫“剃龙头”了。

龙王是治水的神灵,关乎农业生产的丰收与否。龙王的祭祀是列入国家祭祀大典的,乾隆《山阳县志》记载说,对于龙王之神,每年“春、秋二仲月用辰日致祭,行二跪六叩头礼”,官员要穿补服。而在民间,每当遭逢风雨失调时,民众往往会设坛或到龙王庙烧香许愿,祈求龙王治水,让人间风调雨顺。

“六月六,晒龙袍”也是淮安旧时风俗,即每年农历六月初六,家家户户都会把家里衣被等拿出来,在太阳底下暴晒。这里面有道理可说,正常情况下,农历六月初六已进入到大暑节气,太阳光线直射,紫外线特别强。这时候暴晒衣被可以防止霉变,起到杀菌消毒的作用。现在,虽然生活条件、居住模式等与过去有别,但每到六月六这一天,人们还是会把衣被等拿出来进行暴晒。

人事生活

龙文化也渗透进了淮安人的人事生活之中。

对于基础太差,成不了大器的人,淮安人说是“麻布袋做龙袍——不是这块料”;对于那些光说大话,不办实事的人,淮安人会说是“海龙王打哈欠——好大的口气”;淮安人还用“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来比喻什么样的父母生养出什么样的子女;用“龙游浅滩遭虾戏,虎落平阳被犬欺”来比喻一个人在失势后被弱小的人所欺压。

作者:徐爱明 
  • 关于我们 | 服务条款 | 法律声明 | 版权所有
  • 淮安经济网(www.intha.cn) © 2024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 淮安经济网信息热线:1930160103@qq.com
  • 苏ICP备:0502481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