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往来于清江浦老城区的北门桥上。每次经过这几十米长的桥,都不舍得一穿而过,都希望这桥像我儿时衣兜里的那块水果糖,要慢慢地用舌尖把它舔化,让它的味道嵌进我的血肉里,萦绕在我的灵魂深处。
是的,北门桥不仅适宜于普通意义的过河便利的行走,更适宜于“读”,适宜于“思”,适宜于“悟”。
站在北门桥头,我经常会想,作为千年贯穿中国南北的大运河,流经具有六百年历史的清江浦,真的不是上苍的恩赐,是清江浦人笃信“命自我立”的结果:如果不是明代的平江伯陈瑄带领民工疏通元代淤塞的沙河,取名为“清江浦”,那么清江浦将永远与大运河失之交臂,也就无从谈起清江浦这座城市!咱们清江浦人善于抓住历史机遇,发展自己的能力是很有历史渊源的,正因如此,作为清江浦人,我非常骄傲。
吴棠筑城已经很迟了,据记载是同治三年(1864年),清江浦城的北门就对着现在的北门桥。这有点不合逻辑,按常理应该是在北门外的里运河上建一座桥,称之为“北门桥”。可是就如同民谣中唱的“清江城真是怪,文庙修在城墙外”一样的奇特,这座城的北门是因为河上已经有了一座桥,才把城的北门设在这里的。
先有桥,后设城门,是不是有削足适履的感觉?不,如果你知道原来的这座桥是康熙九年(1670年)在清江浦任职的工部分司的王世贞在这里建立的船桥,你就不会觉得城门设在这里有点委屈了。王世贞因其号为渔洋山人,故世称王渔洋。这个人可了不得,不仅政绩斐然,其文名也非常显赫,是当时的文坛领袖,对后世都很有影响。爱屋及乌。清江浦城的北门面对这样有文化内涵的桥,真的是一种荣耀。我们今天看北门设在这里,不仅仅是觉得荣耀,还会产生敬佩。敬佩我们的先辈从来不墨守成规,而是像水流一样随形取势,深得“上善若水任方圆”的精髓。
北门桥成为现代意义上的“桥”,建于1963年,2015年为了适应现代城市的发展,又一次重建。
重建后的北门桥不仅气势壮观,宽阔适用,最为画龙点睛的是通过四个桥头的仿古亭配之以八副楹联,这样就把北门桥一头架在清江浦流光溢彩的明清时代,一头架在活力四射的改革开放的新时代。西南角会漕亭上的“天庾桥易明清迹,古浦波兴昭代风”这副楹联便是对这个神奇跨度的最好诠释。
不要小看眼前的这一河风平浪静,它的每一道涟漪,每一道波痕,都留有樯帆遮天蔽日的记忆,都回荡着船夫毛骨悚然的惊呼,都在回放着纤夫匍匐在地的身影;没有这一河的承载,就没有燕云十六州的铁骑奔驰,就没有士卒争先的波澜壮阔!
清江浦虽然与京城相隔千里,可正如联语上“河汉扼天枢”五个字表述的那样,这之间的关系不是“密切”一词可以形容的,一个“扼”字,咽喉位置凸显无疑。天枢,不仅是星辰,还常喻为国家政权;同样,天庾既是星辰,也是指国家的仓廪,清江浦的常盈仓就是一颗闪亮的天庾星。这小小的清江浦,如此关联国运,真是秤砣虽小压千斤!无怪乎东南角的拱宸亭上悬挂着“北上樯悬吴楚月,南驰轮卷燕云尘”联句,它不只是叙说途经清江浦漕船来路与去处的壮阔,空间的宏大,还蕴含着系于国运的要义。
因为一条清江浦河引来大运河水,引来了漕运河运的繁盛,成为明清两代国家的命脉所在,自然也就绷紧了帝王的神经,故而有康乾二帝六下江南、驻跸清江浦的佳话,有所谓圣明帝王面授治河机宜的机遇,也有了运河水孕育一代伟人周恩来的缘分。清江浦人是知道感恩的,沿河既有古代奏建的陈潘二公祠、四贤祠吴公祠,还有至今保存完好的周恩来童年读书旧址,更有重建的北门桥上以“怀恩亭”命名的仿古亭,并以“千秋绍圣迹,万里探梅舟”“袁浦书声远,河街胜迹长”的楹联加以突显。“绍”是“继承”一词的雅称。因为清江浦人懂得,只有达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的境地,才有高瞻远瞩开拓未来的境界。
在北门桥头,不仅可以读,可以思,还可以悟。这四角的四个仿古凉亭就是宜于参悟的禅房,就是让我们在前行的途中停下脚步、等候灵魂的地方。“四维张五德,一阙映群星”“观星朝北勺,击楫济中流”“潮音传玉宇,鹢首叩天河”这些楹联,有的是带有启发性的思考题,有的是考验我们理解程度的填空题,有的是激励我们向着更高层次发展的附加题……
礼义廉耻,国之四维;仁义礼智信,人之五德。四维五德,如镜子让我们观照自己,是身心俱健,精神焕发,还是空有皮囊,灵魂出窍?在北门桥的亭子里,我们是从容应答,神态自若;还是如芒在背,惊出冷汗;抑或是浑浑噩噩,麻木不仁?
朋友,愿我们时常来北门桥走走、坐坐,到这里或沐浴春日,或享受夏风,或经历秋霜,或接受寒雪,也好思今接古,既不妄自菲薄,也不盲目自大,既能开拓进取,又能循道顺天,不亦幸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