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搜索:网页游戏 火箭球赛 热门音乐 黄海军演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淮安记忆 >> 内容

淮安曾是全国漕船制造中心

时间:2021/3/30 10:24:53


  在如今的清浦区韩信城西至三亚路对面的里运河南岸,明嘉靖年间,曾建立起一个绵延23里、工匠6000余名的“清江漕船厂”。其规模之大、建制之高、产量之多,堪称全国漕运造船业中心。


  “三代以下,国用之资莫大于漕运,漕运之器莫大于舟楫”,清江漕船厂对明代漕运的正常运行起着重要作用,也是清江浦兴起的一大关键。虽然漕船厂在清雍正初年走向了历史的尽头,如今厂房工坊踪迹全无,但由历任督理清江漕船厂的工部主事创建的“清江书院”,于清康熙年间改称清江文庙,至今仍是市民聚集的繁华之地。


  ●清江漕船厂规模宏大 厂房绵延二十三里


  明代永乐迁都北京后,随着政治中心与经济中心的分离,国家对漕粮的需求越来越大。“百官卫士仰需江南”,当时漕粮运输实行“支运法”,江南征纳的漕粮,需先经运河集中送到淮安常盈仓,再由漕军转运北上。


  由于每年要调运数百万石粮食到北京等地,因而修造漕船成为明朝的军国大计。永乐七年(1409),平江伯陈瑄督漕时,在山阳(今淮安区)、清河(今淮阴区)之间的运河沿岸建起了漕军各卫所造船厂房,“令各卫所官旗鳞次而居,以为造船之所”。


  永乐十三年(1415)起,工部差督水司主事于清江督造漕船,设工部分司和工部厂。工部分司署在今西大街东段北侧,另有工部厂,即“工部分司别署”,位于大闸口南。该工部主事还兼管征收清江漕船厂造船材料的抽分厂,以及建于清江浦运河上的板闸、移风闸、清江闸、福兴闸、新庄闸五闸和清江东、西二坝。清江提举司在工部厂南,淮安府东河船政、扬州府西河船政等同知公署在工部分司署东北。


  在对清江漕船厂的管理上,正统二年(1437)专设清江提举司进行管理。


  当时,与清江漕船厂同时建设的还有位于山东临清的卫河船厂。据《漕船志》记载,二厂所辖区域及造船比例为“南京直隶、江西、湖广、浙江各总里河浅船俱造于清江,遮洋海船并山东、北直隶三总浅船俱造于卫河,大约造于清江者视卫河多十之七”。


  嘉靖三年(1524),卫河厂归并清江厂,并搬迁至清江浦,成为其属下的四总厂之一。此时清江漕船厂共辖82卫所船厂,大概位置在今清浦区韩信城西至三亚路对面的里运河南岸,总长共计23里。其中京卫厂辖34卫厂;卫河厂辖18卫厂;中都厂辖12卫厂;直隶厂辖18卫厂。另外,清江漕船厂还辖有京卫厂、直隶厂、中都厂三处草场,“逐年差拨官军依时打草,苫盖修补”厂房。


  《漕船志》是记载明代漕船的一部专志,因所记内容以清江漕船厂为主,又称《清江漕船志》,由此可见清江漕船厂当时在全国的地位和规模。


  ●半世纪造船三万艘 或为郑和下西洋造过海船


  明永乐年间,清江漕船厂建立之初,还曾打造海船。据《漕船志》记载,“先年,遮洋船多隶清江厂成造。”为此佐证的,还有明郎瑛《七修类稿》中所记:“淮安清江浦厂中草园地上,有铁锚数枚,大者高八九尺,小亦三四尺者,不知何年之物,相传永乐间,三保太监(郑和)下海所造。雨淋日炙,无点发之锈,视之真如银铸光泽,犹日用于世者。”20世纪50年代初,在拆除清江浦龙汪闸时,刨出过一丈多长的大铁锚,由此可以想见当时清江漕船厂所造海船之大。


  正统之前,清江、卫河船厂分造各省漕船及遮洋海船,但具体数目没有严格的规定。至正统年间,额定天下船数11775余艘(内河漕船为多,遮洋海船约500余艘),合用官军12万人以上。每年清江厂额造漕船532只8分,卫河厂147只5分,合计680只3分,所造漕船占全国漕船的近六成。弘治三年(1490)到嘉靖二十三年(1544),《漕船志》对清江漕船厂所造船只数目进行了详细的记载,每年造船数目400至700艘不等,50余年间造船27031艘。加上嘉靖三年(1524)卫河厂归并后造的2125艘,半个世纪间,清江漕船厂造船近三万艘。


  不仅要造船,漕船厂还要负责修船。天顺二年(1458),为严格漕船使用年限,保证漕船质量,按造船使用的材料规定“松木两年小修、三年大修、五年改造。杉木三年小修、六年大修、十年改造。大修及改造者、拨支物料,于各卫官军运粮数内,摘留在厂,同清江、卫河二提举司官匠修造。”


  与漕船使用年限一样,船只式样也有严格规定。平江伯陈瑄督漕时,粮船初制“底长五丈二尺,其板厚二寸,头长九尺五寸,梢长九尺五寸,底阔九尺五寸,深四尺……”载米可近2000石。后来漕军造的船私自增加船身两丈,船头宽增加两尺多,载重可达3000石。但受限于运河闸口宽度,加之后来闸、河於浅,不得不又缩小规制。不过,无论规制如何变动,船型的特点始终是底平仓浅,“底平则吃水不深,仓浅则负载不满。”由此来适应内河的运输条件。


  ●清江浦兴起的关键 清江文庙的起源


  规模如此宏大的国家工厂,对它的所在地清江浦的影响颇为深远。当时,艌匠、箬篷匠、竹匠、索匠、船木匠、铁匠、油灰匠等共6000余名,其中苏州府籍工匠最多,有2500余名,扬州、淮安两府籍工匠都在500名以上,另外还有济南府、青州府、凤阳府、开封府等地工匠,这些造船工匠的聚集,加上管理漕船厂复杂的制度安排,使得清江浦的经济、人口一度极为繁荣。可以说,清江漕船厂是清江浦兴起的一大关键。据《咸丰清河县志》记载,清江浦镇下有19个坊镇,其中有7个坊镇的名称与漕船厂直接相关,即厂前坊、厂后坊、工部前坊、江宁厂镇、山东厂镇、凤阳厂镇、直隶厂镇。清江浦镇曾称“夹河二十里”,即江宁厂至直隶厂的距离。历史上清江浦最繁华的街道东西大街,清中期以前就叫工部前街、漕厂街。


  而今市区的繁华之所文庙,也与清江漕船厂有深厚的历史渊源。文庙的前身是清江书舍,为嘉靖二十年(1541)时任督理清江漕船厂的工部主事叶选捐俸兴建,地址在工部厂东,即后来的清江文庙所在地。与工部厂一样,清江书舍大门北向,面朝运河,大门三间题“清江书舍”,中为“文会”堂三间,南为“退省”轩三间,东、西两侧号房共十二间,南置地数十亩,以为修缮之需。此后,历任督理清江漕船厂的工部主事多次对其进行增修,先后建先师殿、大观楼、文昌楼、尊德堂、“斯文在兹”坊等,并改名为“清江书院”。每年工部主事在此主持春、秋二祀,行释孔礼,为文庙后来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随着时间推移,漕运环境发生了变化。清雍正以后,各卫所漕船不再于清江漕船厂打造,改归各卫所自造,清江漕船厂裁撤,这个叱咤中国造船业近四百年的“巨人”黯然退出了历史舞台。

作者:不详 
  • 关于我们 | 服务条款 | 法律声明 | 版权所有
  • 淮安经济网(www.intha.cn) © 2024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 淮安经济网信息热线:1930160103@qq.com
  • 苏ICP备:0502481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