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世纪70年代,正值日本中止遣唐使、严禁本国人海外渡航的岁月,但中日两国民间关系并未随之中断,依然有僧人搭乘中国商船来中国学习交流。其中有一名日本高僧,渡洋跨海,遍历华夏佛教圣地,并留下了一部详细记录旅途见闻的日记。这位高僧,就是成寻,这部日记,就是《参天台五台山记》。在日记中,成寻记录了他于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年)和六年两次途经淮安的经历,留下了关于淮安的珍贵历史印记。
成寻入宋
成寻,俗姓藤原氏,七岁就进入京都的岩仓大云寺受戒,研究学习天台宗的显密二法。天台宗是第一个起源于中国的佛教宗派。其实,宋代,天台宗已经有些式微,禅宗、净土宗等广泛传播。1053年,他已经做到延历寺总持院的阿阇梨(教授、导师之类)。因为从小学修天台宗,作为天台宗的海外逸枝,成寻特别向往去发源地作朝圣之旅。他上书天皇,要求搭宋船到中国访学,可是,报告打上去三年,都没有回音。花甲之年的成寻,决定不再等待,自行联络宋朝商船,于1072年3月15日,带着七名弟子偷渡到了中国,在浙江台州登岸。
成寻在巡礼天台国清寺后应诏赴宋都汴京(今河南开封),朝见宋神宗。宋神宗赐其紫衣、锦帛,并敕准其入住京城太平兴国寺传法院,后又令地方官府保护其巡礼五台山。虽然没有日本朝廷的国书,但是,北宋朝廷一直将他作为日本朝贡使节加以接待,并明文规定享受官方之接待,具体内容包括差官引伴、州县迎送、派兵护卫、优与盘缠、提供舟船等,这为成寻的出行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成寻到达中国,一路受到欢迎。成寻先后巡礼了浙江天台山、山西五台山,得偿宿愿。其间,他用日记详细记录入宋纵览中国南北的见闻,著成《参天台五台山记》。该记共八卷,自熙宁五年(1072年)三月十五日始,至熙宁六年六月十二日止,历16个月,合计468篇。他巡礼天台山、五台山的经历,是日记的重点,渡海始末、入宋经历以及途经并逗留汴京、杭州、楚州、泗州等广泛地域的众多史实,皆是饶有兴味的篇章。
初到淮安
1072年9月15日,成寻一行从运河进入楚州宝应县(今扬州宝应),当天傍晚到达楚州城。成寻所走的这条运河就是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开凿的邗沟。605年,隋炀帝疏通扩大了邗沟旧道以便行船,改称山阳渎,作为隋唐大运河的重要组成部分。成寻在日记中写道:“此河隋炀帝所掘也。掘沟宽二丈余,直流弃曲。”北宋时期,淮安境内分别隶属楚州、泗州和涟水军管辖。由运河所带来的漕、盐转运,使得楚州成为全国最重要的四大运河城市之一,商税数额仅次于汴京与杭州。
成寻进入楚州城。作为一个日本僧人,他眼里看到和笔下记录的,是他觉得新奇、值得记录或者本人特别关心的事和物。因此,能给我们提供一个不一样的看宋代淮安历史的视角。他对于日本没见过的动物有着浓厚的兴趣:“见鹦鹉,大如鸠,尾长一尺,嘴赤、足赤、背毛青,处处有白斑,紫毛处处交”,“又鹿如日本鹿,与羊置船饲”。成寻还饶有兴致地跑到农户家去看毛驴磨面:“以驴二匹,覆目口,悬麦粉石臼,独回牵,无人副进。”
此外,唐宋时期的运河的航运技术,诸如翻坝、过水闸等具体细节,传统史籍极少记载。也许这些事物在宋人眼里是司空见惯,因此通常不予记录,成寻却详细地写到日记中,成为今日认识唐宋大运河的第一手史料。“巳时,出船,回州城,至闸头。筑城南北九里,三百步云云,至于泗州二百十里。巳时,过十里,至闸头,依潮干,不开水闸。……戌时,依潮生,开水闸,先入船百余只,其间经一时。亥时,出船,依不开第二水门,船在门内宿”。隋唐大运河的汴河和邗沟之间由200余里长的淮河联接。淮河河面宽阔,有风涛之险,特别是末口西三十里长的山阳湾,“水势湍悍,运舟所过,多罹覆溺。”北宋雍熙中(984—987),淮南转运使乔维岳开故沙河,自末口至淮阴磨盘口,长40里,以避淮河山阳湾之险。据成寻日记记载,从楚州城南“回州城”,即环绕州城,过十里至闸头,又过六十里至淮阴,二斗门船闸的位置在今河下附近。二斗门船闸有两道闸门,过闸一次需耗时一天,一次过船百艘以上。故沙河在淮阴磨盘口方与淮河相通,文中的“潮”当指经船闸进出水的机关调节的水位。其运作原理与今天的船闸相同,即先打开船闸一端闸门,待闸室内水面与河道水面平,船只进入闸室,关上已开的闸门,再开另一端闸门,待闸室内的水面与下一段河道水面平,船出闸室至下段河道。据《中国水利史稿》论述,这是世界上最早的船闸。
再返淮安
熙宁六年(1073年)一月,成寻完成了五台山巡礼的心愿,来到北宋都城汴京(今河南开封),敕住于太平兴国传法院。他心情大好,自觉佛法精进了许多,申请回国,得到批准。宋神宗不仅亲自接见成寻,还托成寻转交给日本天皇许多礼物。此间还发生了一件新鲜事。三月二日,因为长期干旱,成寻被邀请主持作法祈雨,祈雨三天,“适逢”降雨,朝野大臣及民众一片欢呼。这下,成寻的地位一下子又提高了许多,被赐封为“智慧大师”。
1073年4月15日,成寻率众离开汴京,原路南返。4月20日,入泗州临淮县境。4月22日,离开泗州城入淮河,当天顺风到达“鸿泽”,即楚州淮阴县洪泽镇。
4月23日,“申时,过六十里,着楚州府。申三点,开闸头,先出船数百只间,及于酉一点入船,南门边着船宿了。使臣本宅在此州,仍逗留。”成寻的船依然由楚州城北的船闸入运河,他看到船闸开时有数百只船出入闸,而他们显然没能赶上趟,只能在此逗留。
4月25日,成寻的船依然没能过运河船闸。随行的官员打听了情况,用汉字写给他,原来楚州往扬州去的运河上,各处船闸开闭要听江淮发运使的指挥,按规定,每次聚齐一百艘船才能开闸,如果三日内聚不齐一百艘船,那就第三天开闸通行。成寻一盘算,他三天前看闸开过一次,他们没赶上,到今天已经期满应该开闸了。结果,一直等到二十六日早上,成寻的船才顺利过闸。当天,成寻留宿“平河桥”,即今天的平桥镇。
其后,成寻继续沿着大运河南下到明州(今浙江宁波)。他准备再登天台山,到智者大师道场专修秘法。为此他将神宗的御笔文书、金泥版法华经、礼物以及国清寺僧禹琏送给他的《寒山子诗一帖》托付给弟子赖缘等五人带回日本。
现存的《参天台五台山记》熙宁六年(1073年)六月十二日戛然而止,其后数年成寻行迹不明。永保元年(宋元丰四年,1081年),成寻于汴京开宝寺圆寂,成为不归之客,敕葬天台国清寺,建塔,题曰:日本善慧国师之塔。
成寻不会想到的是,他托付弟子带回的《寒山子诗一帖》迅速在日本流传开来,对日本的文化、文学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寒山也因此成为对日本文化影响最大的世界文化名人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