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知大汕子河综合治理工程开工,欣喜至极。
大汕子河原系宝应湖内的一条南北走向的深河槽,为天然形成加人工疏浚而成,分东西两河道。东河道隶属宝应县水系,南端在大汕子隔堤,堤南是高邮湖。西河道在金湖境内,西起三河拦河大坝的东偏泓,向西过石港船闸与三河相通,向东至宝应湖农场的刘圩拐分岔:向东为金宝航道,直通京杭大运河,在隔汕大堤退水闸处与东河道汇合,今属南水北调工程东线的一段河道;折向北,流经前锋镇,至阮桥闸再折向东,汇入宝应湖。大汕子河在宝应湖农场这段河道最为宽阔,南北两岸相距有三公里,最窄处应该在前锋大桥处,东西不足百米,全长20多公里。大汕子河是金湖境内的一条重要水系,西通三河、洪泽湖,东连京杭大运河,北依白马湖,南靠高邮湖,在灌溉、防汛、航运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50多年前,我与大汕子河初相见。1969年的秋天,为响应毛主席“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伟大号召,我们从当时的金沟公社搬迁至宝应湖畔的韩家滩,我是和外婆乘小船先期到的,大汕子河(起初并不知道它的名字,至今还有不少人不知其本名,高德地图上标注为三河)给我的第一印象是荒凉:河面宽阔,河道蜿蜒,河边长满了芦苇等杂草,河水拍打着河岸,有的地方坍塌,露出了芦苇的根茎,河岸很不规整。登上河岸,到处是芦苇杂草,秋风吹拂沙沙作响,满目荒凉。就是在这样的荒草滩上,搬迁过来新成立的淮胜公社人民沿大汕子河两岸搭建住房,并开始了垦荒造田建设新家园的壮举。短短几年,昔日的荒草滩变成了米粮川,一排排砖瓦房取代了泥草屋,矗立在大汕子河两岸,临河修建了沙石公路,开通了通往县城的班车。通过大汕子河,人们把农副产品运往县城和外地;各种生产生活物资从大汕子河源源不断地运进来。那时,公社的粮站、供销社的码头最为热闹。大汕子河见证了淮胜人民筚路蓝缕、改天换地的流金岁月。
记得20世纪70年代后期,公社为了发展多种经营生产,增加群众收入,决定在河边开挖鱼塘。在淮胜大桥东侧,北起淮村村尾,南至淮滨村村头,在河中间筑起一条大坝,东边是鱼塘,西边为河道。历经两个冬春,淮胜人民硬是靠手挖肩挑,顺着大汕子河道筑起一条南北走向的大坝,完成上百万土方工程,开挖出近千亩鱼塘,公社成立了养殖场,负责鱼塘的生产经营。后来我们河西的生产队也在河边开挖了鱼塘,当年我也参加了开挖鱼塘的劳动。年底分鱼的时候,大人小孩围在鱼塘边,热闹极了,人们抱着活蹦乱跳的大鲢鱼,丰收的年景让大家对未来充满信心。
自20世纪90年代工业化不断发展,两岸相继开办了工厂;人们在大汕子河开展大面积高密度围网养殖,随着交通运输业的兴盛,航运逐渐式微,大汕子航道已慢慢淤塞,防汛能力不断弱化;污水流入河中,水体受到污染……
近年,生态文明建设成为重要议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深入人心。随着撤渡建桥政策的落实,大汕子河上先后建起了淮湖大桥、乌龙渡大桥,极大地方便了两岸人们的出行,也为经济建设提速增效作出贡献。河边的小鱼塘两年前都已全部清除,部分河段的围网也已拆除,河面水花生等杂草大多被清除,河道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治理。但是河床淤塞严重,有些河段的河岸残破不堪,涵闸年久失修,部分河段仍在高密度围养。对此,政府投入数千万元,启动金湖县前锋镇大汕子河综合治理项目,计划今年年底竣工。
随着大型工程机械进场施工,大汕子河两岸的居民无不欢欣鼓舞,连行动不便的长者都拄杖到河边看热闹,机器的轰鸣声与人们的谈论声交织在一起。“河畅、水清、岸绿、景美、人和”的生态河道即将成为现实,我也会经常回老家看看,看看我的大汕子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