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搜索:网页游戏 火箭球赛 热门音乐 黄海军演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教育 >> 频道新闻 >> 内容

淮安市清河实验中学教师读书心得荟萃

时间:2021/4/23 8:32:54

清河实验中学秉持“为有品质的生活而读书”的办学理念,邀请名家开设讲座、开展经典诵读、举办读书竞赛、组织读书沙龙分享,推进全员、全程、全面阅读。

古韵悠悠的大美清江浦,孕育了清河实验中学的诗意灵动。走进校园,浓郁的书香气息扑面而来:一块块经典牌匾、一个个文化书柜、一条条读书连廊,让师生们在开放书吧不时驻足,感受精神驿站的惬意与从容。

让学生爱上阅读,要先让教师爱上阅读。清河实验中学不从教育专著读起,而是从蕴含文学味道、富有情感哲理的心灵读本起步,激发阅读兴趣,开启阅读“新视界”。

春光无限好,正是读书时。继组织《平民之城》读书竞赛之后,在第26个世界读书日到来之际,清河实验中学的老师们又借《乡土中国》一书追寻童年往事、重温乡土礼俗、感悟教学魅力,开启新的阅读之旅。

【《乡土中国》简介】

最近几年,清华大学校长邱勇在给大一新生寄发录取通知书时,会一并送上一本书。2020年8月,他送上的是费孝通先生的《乡土中国》,一部社会学著作,共14篇,7万多字。作者认为,生活在一处的孤立和隔膜的集团经过长时间、多方面、高频度接触和无数次摩擦,陶炼出了熟人社会,在熟人社会里,人们会得到从心所欲不逾矩的自由和可靠的信用。

之所以选择《乡土中国》,邱勇在致新生的信中说,《乡土中国》是一部饱含家国情怀的经典力作。费孝通基于大量扎实的社会调查,以简洁平实的语言勾画出中国基层社会的基本面貌和主要特征,探寻了家国乡土深处的文化根脉。家国情怀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是每一位中华儿女自觉的使命担当。

【读后感言分享】

《乡土中国》这本薄薄的小册子,枯燥难懂,到底能带给我们什么?认真咀嚼,其味无穷:既充满泥土味,又有人情味,还有哲学味,是那种对东方民族的一股浓浓的爱情的味道。而那种抱团取暖、从心所欲、信用可靠的熟人社会正是我们温馨、和谐的校园文化构建所急需的。

不断经营我们的校园熟人小社会,相信用不了太久,“外村人”“漂流客”也会成为“老熟人”“自己人”。无论师生,不论你我,都会有从心所欲不逾矩的自由,都会建立起可靠的信用。那样,心灵就不再漂流,你我也自然走近。

——张正喜《读土腥味浓的<乡土中国>有感》

我们的学校管理正如《乡土中国》中所说,“人治”与“法治”并存,既要维护好应有的教育管理制度,也要给予教师相应的人文关怀。由于我们这一团体是“兼善”的,是一个差序格局的社会,因此,在自由竞争下,制定的考核细则要合理,能让全体教师接受,并能为之形成合力。学校里要有一双“看不见的手”,理出一个适合学校发展的教育秩序,形成“无治而治”的格局。

——赵金海《看<乡土中国>,懂中国根基》

想要成为一名优秀的老师,我们不能将自己圈在一个狭小的空间中,要“放眼看世界”。为此,我们需要更多地走出校门,“走进”社会,我们需要实践体验,需要观察思考,也需要读书学习。所以,我们读一读这本《乡土中国》是一件好事——我们读“社会”心理学,我们做“社会”中的人,在教学工作生活实践中更多地领悟,才能成为一名优秀老师。

——吴波《读“社会”心理学,做优秀老师》

读完《乡土中国》,我收获最大的就是回忆起很多童年趣事。回首往事,历历在目,它们都是我成长途中难以忘怀的经历。我的村庄有着优美洁净的生活环境,我的乡邻有着惬意休闲的生活方式,我的故乡承载了我很多美好的回忆。父母对我的教诲,长辈对我的提点,左邻右舍对我的嘘寒问暖,更是化作我成长宝库中的珍宝,伴随我一路前行。乡土中国,中国乡土,千言万语难以表达我对你的热爱,最后只能汇聚成一句话——存于桑梓的记忆永不磨灭!

——戈修艳《存于桑梓的记忆》

我们的教育教学中,其实也需要一些乡土气,要接地气,公开课、优课不能是千篇一律、模块化、形式上的高效课堂。比如,语文课就要有一些文人意气,数理课就要有一些钻研精神,英语课可以多一些语言使用的乐趣等等,不一而足。

活在当今时代的我们,要拥抱时代,除了做好自己的工作、过好自己的生活,也很有必要去思考和研究当今时代存在的问题,像费孝通先生那样——做时代的研究者、时代的斗士、时代的先驱,为社会、为国家、为民族的发展贡献力量!

——胡洋《读<乡土中国>有感》

在乡土社会这样一个熟人社会中,行事为人可以省去很多不必要的烦琐,也很容易“集中力量办大事”。但这也很容易形成循规蹈矩、尊重传统的氛围,这种氛围的形成会在一定程度上禁锢其向前发展。当然也有人说,残留的乡土观念成了中国现代化的阻碍之一。在一些人看来,乡土社会的人“世俗”。我觉得,乡土社会长期的发展形成了自己的一套独特体系,体系中的每个人都有统一的认知,对他人的为人处事都不会有太多分歧。想必这对体系之外的人而言就显得格格不入,便有了“世俗”之说吧。

——严晓玲《生长于斯,感于斯》

读了《乡土中国》一书,我对“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句话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作为中国人,读懂了“乡土”,我们才算读懂了“中国”;读懂了中国社会,我们才能做一个更好的中国人。我的人生有诗有远方,读“乡土”获中国之“诗”,行“万里”知人生“远方”,我的脚步更加坚定而有力量。

——张霞《读“乡土”思社会,行“万里”知人生》

对于一些年轻人来说,籍贯似乎成为一件可有可无的东西,如我一样很多人搞不懂何为籍贯,更别提我的子女。但籍贯却如风筝的线,牢牢地将自己与父辈口中素未谋面的“家乡”联系在一起。

《乡土中国》反映的是根深蒂固的乡土生活,但当下的这片土地正在苏醒,积极吸收外界的精华,进城和下乡不再是对立面,更多是在相互融合、相互接纳。不管是城里人还是乡下人,都是扎根于自己的那份土地,沐浴阳光,向上生长,甚至如风筝般飞翔于高空之中!

——张媛《扎根于土,飞翔于天》

人们昂首阔步,向过去告别。可不论怎么改变,我们的家规家训依然在父母的一站一坐、一言一行、一餐一饭、一针一线中传承,我们的“土味”礼俗仍旧在亲子关系间口口相传。至此,我大概读懂了《乡土中国》,解答了童年的疑惑。原来,我的人生也早已着上了“乡土”的本色。而我的使命,就是来沾染一丝“乡土”气息,传承一份“土味”礼俗。“克己复礼为仁”,这不仅是对后代的庇佑,也是对“土味”礼俗的传承,更是对“乡土”文化的认同和自信!

——李雨柏《我的“乡土”本色》

若是将“门前雪”“屋上霜”都划分为“公”的区域,那是否又会变成所有人都置若罔闻的地步?所以说,“公”和“私”应该是相对而言的,“因私废公”“因公废私”皆不可取。在界限不清楚的时候,以“己”作为中心的自我主义就要发挥用处了,每个人的生活不同,价值观也不同,分析自己与他人的界限,无论是“各人自扫门前雪”还是“众人合扫门前雪”都无可厚非,做好自己的“私”事,“公”事自然事半功倍,切勿门前雪满无人迹!

——李文静《雪过留痕,霜过留迹》

我们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历史,就是乡土的历史。因为依赖这片土地,眷恋着这片乡土,我们的中华文明才得以传承,传统文化才得以发扬光大。

这里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土地,久而久之我们便有了一份土气,土得让我们庆幸,土得让我们引以为傲。因为,这是我们家的标签,是我们祖祖辈辈传下来的“根”和血脉。倘若我们忘了“根”在哪里,那我们还能叶落归根吗?生于斯,长于斯,死于斯,体现的是中国人对于乡土的无限依恋,永远不会改变。

——张磊《此心安处是吾乡》

乡土气息浓烈的我,总是“不好意思”,别人要求我做事,我不好意思拒绝。我努力坚持成为一个善良的人,善良地生活,善良地与人相处,不搬弄是非,不背后使坏,也不说伤人的话,做一个善良平静的好人。我具有乡土人的诚实敦厚,也具备乡土人的吃苦耐劳求上进,我一直在努力成长,尽管还有很多不足,但是这并不影响我成为更好的我!

——邵乐华《乡土的我》

我们的文化,我们的习性,很多的根据都能够从土地里找到。好比说中国人的含蓄和富有人情味,在乡土社会中,人际交往是不讲究效率的,讲究的是感情。于是,人们的谈话很多都是没有目的的,或者很久都无法进入正题,就连工作时也是这样,它不会像外国人那样开门见山。仔细观察身边的人,就会发现,这种乡土性随处可见。身在这片土地上的我们是不可能摆脱乡土的,乡土的基因是写进了我们的DNA的,而乡土中许许多多的智慧又何尝不是我们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呢?

——马玲《浅谈<故乡>与乡土文化》

乡土社会是中国传统社会的一个传统模式,早已渗透到我们的骨子里。时至今日,乡土社会的思想仍然影响着中国人。

通读《乡土中国》,我觉得这部作品的意义不仅仅是对中国社会的研究,对于中国社会的发展和变化也有深刻的参考和指导意义。我们需要充分了解这个社会,才能正确认识社会中的问题,从而合理地解决这些问题,推动社会发展前行。

——王莉《乡土文化特色显 细品咂摸浓若茶》

当学生出现各种问题时,教师在处理师生关系时就需要考虑学生行为方式背后的家庭思想观念,考虑学生家庭生活的区域范围以及学生身处的情境带给他们的影响。这样的话,教师可以认识更真实、更全面的学生,对学生多一些理解,学生一定会慢慢成长起来的。学生真的把老师当成朋友,当成最熟悉的人,师生关系就会更为融洽,学生更为乐学、愿学,教师更为愿教,我想这也是差序格局的体现吧。

——王晓鹏《<乡土中国>读后感》

去年,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全国各地村庄、社区加强疫情防控,很多村庄只留一个进出口,劝返外地进村人员,小区只留一个门口,出入需要出门证。这些体现了中国人的抱团情结、乡土情结。金窝银窝,不如家里的草窝。但人是不安分的动物,多少人仗着年少气盛,横一横心,咬一咬牙,扬一扬手,向恋恋不舍的家乡告别,万里投荒,去寻找理想、追求荣誉、开创事业,富有浪漫气息。但是真正遇到困难或者危险的时候,他们第一时间想到的是“回家”,回家就安心了,回家就踏实了。这就是中国人的“根”。

——郭玲《读<乡土中国>,品别样人生》

后记:脚步不能丈量的地方,阅读可以;目力难以企及的地方,文字可以。教师的精神成长,需要高品位阅读、闲来练笔的滋养;教师的专业发展,需要经典专著、名家智慧的引领。在一次次的阅读分享中,清河实验中学的老师们不断积淀、不断成长,在专业化发展的道路上如沐春风,越走越远。教学质量也随之提升,过去的一学期,各年级多学科联考均分处于全区前列,多名学生的成绩进入全区前200名行列。

作者:不详 
  • 关于我们 | 服务条款 | 法律声明 | 版权所有
  • 淮安经济网(www.intha.cn) © 2024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 淮安经济网信息热线:1930160103@qq.com
  • 苏ICP备:0502481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