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搜索:网页游戏 火箭球赛 热门音乐 黄海军演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要闻 >> 内容

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保持生态文明建设战略定力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

时间:2021/5/6 10:51:18

新华社北京5月1日电 中共中央政治局4月30日下午就新形势下加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行第二十九次集体学习。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主持学习时强调,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是辩证统一、相辅相成的,建设生态文明、推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不仅可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而且可以推动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十四五”时期,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了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由量变到质变的关键时期。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保持战略定力,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来谋划经济社会发展,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统筹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促进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院长王金南同志就这个问题进行讲解,提出了工作建议。中央政治局的同志认真听取了他的讲解,并进行了讨论。

习近平在主持学习时发表了讲话。他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加强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全面领导,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全面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一体治理山水林田湖草沙,开展了一系列根本性、开创性、长远性工作,决心之大、力度之大、成效之大前所未有,生态文明建设从认识到实践都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的变化,同时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仍然面临诸多矛盾和挑战。生态环境修复和改善,是一个需要付出长期艰苦努力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坚持不懈、奋发有为。

习近平指出,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许多重要特征,其中之一就是我国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注重同步推进物质文明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要坚持不懈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要把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作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总抓手,加快推动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运输结构、用地结构调整。要强化国土空间规划和用途管控,落实生态保护、基本农田、城镇开发等空间管控边界,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要抓住资源利用这个源头,推进资源总量管理、科学配置、全面节约、循环利用,全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要抓住产业结构调整这个关键,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推动能源清洁低碳安全高效利用,持续降低碳排放强度。要支持绿色低碳技术创新成果转化,支持绿色技术创新。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我国向世界作出的庄严承诺,也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变革,绝不是轻轻松松就能实现的。

要举一反三做好安全生产、防灾减灾救灾和应急响应工作,主要领导要以身作则、以上率下,守土有责、守土尽责,进一步紧起来、严起来,落细落实各项措施,坚决扛起“促一方发展、保一方平安”政治责任,坚决守护好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坚决维护好社会大局安全稳定。

市长陈之常早晨和下午参加省视频调度会,并于上午赴洪泽区、清江浦区实地查看受灾情况,推进灾后救助处置工作。在省委书记娄勤俭主持召开全省自然灾害视频调度会议后,陈之常主持召开续会,认真贯彻省委、省政府安排部署,研究我市落实工作。

陈之常在听取各县(区)灾害损失、灾情应对等情况汇报后,要求全市上下强化底线思维,增强忧患意识,突出问题导向,做到预防与应对齐抓,加强监测预警、风险管控、统一调度和应急管理,全面增强应对极端天气变化和抵御水旱灾害的综合防御能力。当前,全市上下要坚持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精准摸排农民住房、农业生产、市政基础设施等受损情况,高效开展受灾情况统计和灾害理赔等工作。要坚决抓好次生灾害防范,以最快速度救治受伤人员,迅速抓好受损领域特别是农业基础设施、城市公共设施的恢复重建,尽快恢复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要进一步提高对应急管理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健全应急工作处置机制,及时权威发布应急信息,规范使用应急系统平台,建立应急定期拉练制度,进一步提升应急管理工作的能力和水平。陈之常强调,“五一”期间是人员外出、人流密集时间,各地各部门要统筹推进安全生产、景区管理、节日消费、疫情防控等工作,切实做到守土有责、守土尽责,为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提供坚强保障。

作者:不详 
  • 关于我们 | 服务条款 | 法律声明 | 版权所有
  • 淮安经济网(www.intha.cn) © 2024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 淮安经济网信息热线:1930160103@qq.com
  • 苏ICP备:0502481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