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市坚持党建引领,夯实基层基础,推进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建立健全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制,推进农村安定有序、和谐发展。
建强农村基层党组织
深化农村“红网格”建设,以党员中心户为抓手,逐步构建“基层党组织+党员中心户+党员+群众”的工作网络,设立党员中心户8359户,提升党建引领农村基层治理水平。坚持抓党建促联建,构建党建引领抓组织强功能、抓队伍强素能、抓活动强动力、抓人才强作用、抓投入强支撑、抓推进强落实的“六抓六强”机制,779个村与763户企业结对共建,村企共建党组织138个。持续精准整顿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建立防范和整治“村霸”问题长效机制,扎实推动8个后进镇(街道)党(工)委和72个软弱涣散村(社区)党组织整顿转化。针对农房改善后的农村新型社区加快发展、农村特色产业集聚发展、农村各类组织多元发展实际,创新党组织设置,新组建产业发展型、集中居住型、强弱结对型中心村党委28个,累计达53个。
建设平安乡村
深化技防监控“村村通”建设,基本实现农村地区监控设施“全域覆盖、全网共享、全时可用、全程可控”。加快全国首批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市建设,以“智治”为抓手提升乡村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上线运行“淮安市社会治理一体化智能平台”,实现与省“苏格通”以及公安“蓝信”、110指挥、12345热线等平台联通联动,全市通过一体化智能平台共排查上报各类问题事项42.6万条,办结率达99.89%。在全省率先出台《关于加强网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建设的实施意见(试行)》,制定法官、检察官、警官和律师“三官一律”进网格系列规范文件,“三官一律”进网格率达100%,县镇村三级网格中心规范建成率均达100%。深入实施民主法治村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打造精品法治文化示范点,建立普法责任清单和普法月历制度,省级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建成率达49%,市、县(区)法治文化阵地实现全覆盖。
推进乡村自治
坚持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充分尊重村民、依靠村民、组织村民,培育清江浦区“院落自治”、淮阴区“楼栋自治”、洪泽区“邻里自治”和盱眙县“村民小组自治”等模式,推动村民“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自我决策”。在全省率先出台《关于加强新型农村社区治理服务的实施意见》,健全农村社区党建联盟、社区治理、联席会议等多元治理架构,加强红白理事会等自治组织建设,实现村居全覆盖和良性运转。编印《2020年淮安市村规民约指导手册》,推动全市村居修订村规民约。
提高乡风文明
制定《关于加强乡村治理提升乡村文明水平的实施意见》,深化拓展文明创建活动,改善农民精神面貌,提高社会文明程度,县级及以上文明镇、文明村占比分别达92%、82%。扎实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建设,全市所有县(区)、镇(街道)、村(社区)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实现全覆盖,建成2537个新时代文明实践点,形成四级实践网络和15分钟文明实践服务圈。开展移风易俗“十个一”系列行动,组建镇(街道)移风易俗劝导队伍95支;全市村居全部设立“红黑榜”公示栏,发布喜事新办、丧事简办和安全文明祭扫倡议书。实施“结对子、种文化”百千万工程,组织开展“幸福淮安”惠民广场演出、“我们的中国梦”等文化活动,市、县(区)234个文化团队结对1078个基层综合文化服务站点,开展公益性文化活动7330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