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口供里的大胡庄战斗“小英雄”
惨烈的战斗,血与火的悲歌,如烟如雾一般湮灭在历史的天空。一次偶然的发现,让一段尘封的历史浮出水面。
笔者在涟水县档案馆查阅1958年的《涟水日报》时,发现其中一期报纸刊发了一篇名为《日伪大队长李树春被公审》的报道。为进一步了解这件事,笔者前往涟水县公安局档案室查阅相关卷宗,从中发现涉及大胡庄战斗的内容,这是少有的史料,弥足珍贵,为进一步探究大胡庄战斗的历史提供了铁证。
1941年4月26日拂晓,在淮安区废黄河南岸的大胡庄,新四军3师8旅24团1营2连遭到日寇重兵偷袭,他们浴血奋战,不怕牺牲,慷慨赴国难,经半天激烈战斗,除一名负重伤幸存外,全连82名官兵皆壮烈牺牲。这次战斗的具体情况鲜少有人提及。
时间过去四十多年,黄克诚将军指示中央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主任王阑西在来淮阴地区检查工作时,尽快调查清楚大胡庄战斗情况。1985年,《气吞山河的大胡庄战斗》一文公开发表,因为时间久远,当时没有及时保存相关资料,导致调查和搜集所获得的信息并不多。
●口供
新发现的史料弥补和丰富了大胡庄战斗的经过和相关史实。
李树春,又名李永隆,东北人,1941年1月至1942年底任涟水伪警备大队副大队长(大队长由县长兼任)。1955年初,李树春在东北长春被捕,后押送至涟水县。1958年10月,李树春被镇压。
在涟水期间,李树春随日寇参加了偷袭大胡庄的战斗,案卷中有他关于大胡庄战斗的多次交代。本文现摘录一段李树春在1955年4月12日的口供:
那天夜间,顾问向我说日军重联队长来了(由淮阴来的),命集合警备队随日军讨伐。当时我警备队随日军出东门过废黄河,顺河堤向东前进。警备队在日军后方跟进,至县城二三十里的胡大庄,发生战斗。当时天稍明,至上午八九点战斗结束,日本军官命令顾问,叫警备队前往大胡庄西北方向。由日本军用步兵炮及掷弹筒攻击,接近以后,用手榴弹向院内投掷。战斗结束后,我到院中,见到三米宽的夹墙内有被炮弹及手榴弹炸死的尸体十七八具。警备队只在战斗结束后,在庄东南草垛内搜出卸开的轻机枪一挺,日本军得机枪两挺、步枪数支,由重联队长将轻机枪及步枪送给警备队。
此次打仗对方是新四军,并俘来十余名新四军。……对在大胡庄打仗所俘来的十数名新四军只有杀害了。是何时杀的?并用什么方法杀的?我不详知。
大胡庄战斗中众多的日军从何而来?李树春的口供说清了这个问题。淮阴城调来了一个中队的日军,由重联队长带队。淮阴城日军一个中队加上驻涟城一个中队,再加上伪军,合计三百多人,如此多的敌人加上精良武器,对新四军不足百人的2连发起进攻。这是一场双方力量对比悬殊的战斗。
口供还说明一个史实:全连没有在战斗中全部牺牲,还有部分官兵被俘,押送到涟水城,后遇害。李树春在案卷中交代新四军被俘17人。这与70年后淮安考古人员挖掘烈士尸骨时仅发现60名左右的事实相符,同时还有大胡庄老百姓的回忆可佐证。
●往事
新史料披露大胡庄战斗的地址不仅在大胡庄,还延伸到涟水日伪县城的监狱。可以说,17名战士在狱中的斗争是大胡庄战斗的延续。更为感人的是,其中有一位无名的宁死不屈的少年“八路”,从尘封的硝烟弥漫中向我们走来。
审讯李树春时,涟水县公安局还传讯了当地农民王开志,他是当年被日寇抓去带路的。那天,他到姐姐家走亲戚,晚上到姐夫邻居家吃生日酒,酒喝多了住下来。半夜,睡在过道的王开志被敌人敲开门,带到路上。日寇军官问他:“这里有没有‘毛猴子’?”王开志知道日寇军官是在问有无部队。他回答:“有,多着呢。”日寇军官又问:“小胡庄在哪里?”王开志说:“我不知道,我不是这里人。”日寇军官认为他不老实,旁边的日寇端起长枪对准他的腰间就是一刺刀,他当即疼得无法忍受。日寇并没放过他,仍叫他带路。日寇到东边的茭陵集时遇见一个拾粪老头,又询问起来。拾粪老头指明大胡庄的位置,日伪冲上去,黎明时分战斗开始。
临近中午时战斗结束,王开志和被俘的17名新四军官兵一起被押回涟水县城。日伪在夜间前来偷袭时见一庄上有人在偷窥,伪警备大队立即进庄搜索,抓捕了近百名贩卖私盐的推盐工。途中,日伪怀疑推盐人里有新四军官兵,李树春因此停下来进行辨认。他从中拉出一名小战士,指着这些推盐工说:“‘八路’小鬼,好好说,哪个是‘八路’?说出来,我把你留下来,不杀你,当勤务员背盒枪。” (编者按:当时八路军已经改编为新四军,但军民仍然长期称战士们为“八路”或“八路军”。)
王开志大吃一惊,这不是曾住在自己家里的少年吗?王开志是本庄的保长,部队曾驻扎在他们庄上,其中有1个班的战士住在他家,与他们一家人相处融洽,特别是这个少年与他结下了深厚的感情。这1个班的战士移驻其他地方后,还来他家看望过几次。
●英雄
少年“八路”怒视李树春,斩钉截铁道:“我们八路军17个人都在这里,你要杀就杀!我们不像你,中国人做鬼子事,是一个卖国贼。”
李树春恼羞成怒,威胁要枪毙他。他毫不畏惧。没有日军顾问的授意,李树春是不敢随意枪杀俘虏的,只是灰溜溜地下令伪军将战俘和推盐工等人押回县城。
途中,少年“八路”在人群中看到失魂落魄的王开志,悄悄地靠近他,并鼓励他:“你不要怕,你是老百姓,你没有事的,你不要靠近我们!”
王开志听了他的话,心想这个孩子在生命临危之时还关心他人,自己还不如一个十几岁的孩子,很受感动,不再胆怯。少年“八路”说完话就与他拉开距离,最后还对他说一句话:“我是陇海铁路西边的人。”
王开志和推盐工被关在涟水县城监牢的西栏,战俘被关在用板隔开的东栏,手脚都被钉上镣铐。每天吃的是山芋丁和棒面稀饭,王开志他们艰难地喝下肚,希望日寇能放他们出去。关在东栏里的新四军官兵集体绝食,把送来的饭桶和碗都给砸了,宁死不屈,大骂日寇和日伪。大约10天后,17名被俘官兵被绑着带到北门外枪杀。他们视死如归,英勇牺牲。
王开志听到屠杀的枪声,想到少年“八路”和他说的话,不知如何通知他的父母,心里难过得两顿没吃下饭。王开志被关了34天,家里人花费伪票、中央票等共计600元钱,才托人找关系把他保了出来。
寻找王开志,在几十年后是有一定难度的,笔者本以为他是淮安区苏嘴镇一带人。经反复打听和调查,直到去年才得知,他是废黄河北边的涟水县徐集人,曾任抗日政府的保、乡干部,解放战争时期任游击队长,于1959年去世。